| 网站首页 | 医院介绍 | 医疗动态 | 健康知识 | 疾病专题 | 疾病自测 | 痊愈病历 | 健康咨询 | 联系我们 | 
 耳病知识
 鼻病知识
 咽喉病知识
 医学科普
 预防保健

关于耳朵的基本知识
关于耳朵的基本知识
1. 人的耳朵包括哪几部分?
    人耳按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组织,外覆软骨膜和皮肤;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5~3.5厘米,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四部分。鼓室是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空腔,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鼓窦侧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是鼓室与鼓乳突气房相互联系的枢纽,乳突由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相互连通的气房组成。内耳含有听觉与位置觉的重要感受器管,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前者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三部分,后都侧位于骨迷路内,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分相互连通。
2. 婴幼儿与成人的外耳道有什么不同?
    成人的外耳道并非一笔直的管道,而是略呈“S”形弯曲,外耳向内、向前而微上,中段向内、向后,内段向内、向前而微向下。因此,医生在检查病人的个耳道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呈一直线才能看清深部。婴幼儿的外耳道方向呈向内、向前、向下,因此,央检查他们的鼓膜时需将耳廓向下拉,同时将耳屏向前牵引。婴儿的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尚未完全发肓,1岁以下的婴儿外耳道几乎都是软骨所组成,新生儿无骨性外耳道,由纤维组织所组成,因此,婴幼儿的外耳道较狭窄。
3. 声音是如何传入大脑的?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即声波,首先经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耳廓还具有辨别声音方向的功能,两侧耳蜗的协同集声作用可判断声音的来向。声波到达鼓膜后,经听骨链传至内耳。由于鼓膜面积是听骨链最末端镫骨底板面积的17倍,加上听骨链杠系统中锤骨与钻骨长突之比为1.3:1,;因此声波经鼓膜、听骨链到达镫骨底板时提高1.3×17=22.1倍。声波的振动能量通过镫底板传至耳蜗外淋巴时,迅即传到整个耳蜗系统。耳蜗基底膜的运动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常经耳蜗称为换能器),使蜗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经蜗神经及中枢传导径路传到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产生听觉。
4. 内耳是如何掌管身体平行衡的?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3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它是特殊分化的感觉器,主要感知头位及其变化。在前庭系统中,半规管主要感受角加速度的刺激。当头部承受角加速度作用时,膜半规管的内淋巴因惯性作用发生反旋转方向的流动,使感觉纤维毛弯曲,刺激感觉细胞,形成的神经电活动传前庭中枢,产生的信息再传出至小脑、眼外肌运动核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等处,从而维持身体平衡。每侧的3个半规管基本相互垂直,能对来自三维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的角加速度变化的旋转刺激产生效应。前庭的球囊和椭圆囊主要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当头部进行直线加速度运动时,将使囊斑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引起剌激,产生神经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入到前庭中枢,以感知各种头位变化。球囊斑主要感受头在额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影响四肢内收肌和外展肌的张力,椭圆囊斑主要感受头在矢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影响四肢伸肌和屈肌的张力。
5. 耳朵与鼻咽部是如何做邻居的?
    从外表看,耳朵与鼻咽部似乎相隔甚远,但实际上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咽鼓管则下是沟通二者的通道。咽鼓管在上方开口于鼓室前壁上部,向内、前、下开口于鼻咽侧壁,于水平面40°,与矢状面约45°。成人的咽鼓管全长约31~38毫米,其中外1/3为骨部。长约11~12毫米,内2/3为软骨部,长约24~25毫米。骨部管腔为开的,内径最宽处为鼓室口,在靠近鼻咽部时逐渐变窄,越向内越窄,其最窄部称为部,内径仅为1~2毫米,自狭部向咽口又逐渐增宽。软骨部在静止时闭合成一裂隙,当张口、吞咽、呵欠或唱歌时咽口开放,可调节鼓室气压,从而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咽鼓管粘膜的纤毛朝鼻咽部运动可排出鼓室内的分泌物。软骨部的粘膜呈皱襞样,具有活瓣作用,因而能防止咽部液体进入鼓室。
6. 检查听力的方法有那些?
    听力检查的目的是测定受试者听觉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听力障碍的程度,耳聋的类型,以及病变的位置。检查听力的方法很多,可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存测听法两大类。
   (1) :依靠受试者对刺激声信号进行主观判断,并作出行为反应,因此可受到受试者主观意识及行为配合的影响,故在某些情况下(如弱智,婴幼儿,精神障碍者等),其结里可能不会完全反映受试者的实际听功能水平。主观测听法包括语音检查法、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检查法、阈上功能检查法、自动描记测听法、言语测听法等。
   (2) 客观测听法:无需用、受试者的行为配合,不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故结果客观、可靠,但也可受到测试方法及技术条件的影响。客观测听法有声导抗测试法、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40赫(Hz)听觉相关电位等。
                                                                                         7. 检查婴幼儿听力的方法有哪些?
    听力学检查是对婴幼儿听功能评价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方法。婴幼儿的听力检查可能因其不合作而难以进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检查成人时所用的方法。
   (1) 非条件反射听力检查法:如转头反应,即在婴幼儿背后两侧无规律的发出声响,观察小儿是否会转头向声响侧。
   (2) 条件反射听力检查法:将给小儿的声刺激与另一种特定的无关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造当结合,经多次训练后形成听觉条件反射,以此判断其听力。
   (3) 主观听力检查法:即常采用的音叉检查、纯音听阈检测、言语测试等。
   (4) 客观听力检查法:如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试、耳声发射等。
8. 哪些婴幼儿应接受听力检查?
    对家长或医生来说,都应尽早对有可能存着听力障碍的高危儿进行检查:①有家庭耳聋史;②母亲在妊娠期有病毒或其它非细菌性感染史;③在母体内或出生后有耳毒性药物或其它有毒药物质接触史;④颅面部畸形;⑤出生时体重低于1.5千克;⑥高胆质血症;⑦有细菌性脑膜炎史;⑧出生时有严重的缺氧、窒息、昏迷、癫痫发作或需持续给氧者。根据检杳目的、小儿年龄、精神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注意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细致耐心的检查、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听力检查结果应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进行综合分析、全面平价。定期对听力进行复查,比较不同时期的检查结果,可以全面、动态地了解患儿的听力变化。
9. 耳鸣是怎么回事?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音刺激时,主观上耳内有声音感觉。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许多因素如心理状况、疲劳、月经等都可影响或触发耳鸣。耳鸣可分为传导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耳鸣、中枢性耳鸣及生理性耳鸣和病理性耳鸣等。由于耳鸣难以被检查到,且可能是许多全身或局部疾病的一种症状,影响因素有多种,因而耳鸣的诊断极为困难,须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才能可能正确诊断。同样,耳鸣的治疗也相当困难,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但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达到减轻的目的。
10. 听力减退都可能有那些原因?
     引起耳聋的原因众多,按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先天性聋指出生后即有存在的耳聋。包括:①遗传性聋:由来自亲代的致聋基因或新发生的突变致聋基因所导致聋基因所导致的耳部发肓异常、代谢障碍等,以致出现听功能下降:②非遗传性耳聋:指患儿在胚胎发肓期、围产期或分娩时受到母体的感染、中毒,如风疹、梅毒、氨基糖苷类药物中毒等因素的影响,或分娩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耳聋。耳聋按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聋和功能性聋。器质性聋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①传导性聋,由各种外耳及中耳病变所致,如外耳道闭锁、外耳道耵聍、急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②感音神经性聋、如药物中毒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特发性突聋等;③混合性聋,即同时存在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精性聋、如慢性中耳炎损害内耳功能时。功能性聋则包括精神性聋、又称癔症性聋,常于突然受到重大的精神刺激或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响后突然发生。
11.耳朵流水是怎么回事?
    耳朵流水在临床上称为“耳漏”或“耳溢液”,是指外耳道积聚或流出炎性或非炎性液体,是耳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外耳道、中耳或其周围组织急慢性炎症、创伤、肿瘤等都有可以引起耳漏、但以炎症所致者最为常见,耳漏的质、量、色、味亦因疾病不同而各异。中耳急性的炎症的耳漏常呈搏动性,慢性中耳炎而鼓膜有大穿孔者耳漏一般无搏动性。淡黄色油状者多为耵聍腺分泌物。浆液样分泌物见于外耳道湿疹、渗出性中耳炎初期。耳及颅脑外伤后出现有清水样溢液者,多为耳脑脊液耳漏。粘液性者多见于无混合感染的慢性单纯性中耳炎,脓性者常见于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其特点为脓量较少。化脓性中耳炎脓量较多,葡萄球菌感染的分泌物呈黄色,绿脓杆菌感染的分泌物呈绿色。血性者见于耳部处伤、外耳道肿瘤、中耳、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初期、蓝鼓膜症及颈静脉体瘤糜烂溃破。浆液性或粘液性耳漏一般无臭味,慢性单纯性中耳炎的分泌物可有轻微臭味,若经局部清洁治疗后仍有恶臭存在,则提示可能有胆脂瘤性中耳炎。
12.眩晕与头晕是一回事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弄不清眩晕和头晕有什么差别,常常把二者混淆起来,而有的非耳鼻喉科医生也不一定清楚二者的区别。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是平衡障碍的一种主观感觉,为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错觉,是一钟突然发生的、无外界刺激所致的自身或外物运动的错觉,主要为旋转性,但也可以为上升、下降感,前后、左右晃动感,多发生于周围前庭系统的急性损害,也可见于中枢前庭系统病变。而头晕则是头内出现不适感而无法明确表达的症状,可为一种飘浮感、轻微不稳感、失去自我感,无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可由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致,也可因心、脑血管病(如低血压、脑缺血)、全身性疾病(如低血糖)、精神疾患(如焦急)等所致。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 | 在线咨询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