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疾病是由于致病邪毒侵犯,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发生病理变化而致的。当机体正气旺盛,邪气便不易侵犯而发生病,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才会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在耳病中,致病之外邪多见于风、热、湿邪;脏腑功能失调,多为肝、肾、心、脾等。不同病邪,不同脏腑病变,就产生了不同病理变化和病证,兹归纳分述于下: .邪毒外犯耳为清空之窍,外邪侵犯,易致滞留而为病。所犯外邪,多为风热之邪,常因肝胆二经失健,邪毒得以乘机直犯耳窍,结聚不散,遂致气血凝滞而成病。证见耳痒、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微痛、耳鸣、耳聋等。 .肝胆湿热胆经经脉络于肝,胆附于肝,互为表里,二经病变相互影响。肝喜舒畅条达,若疏泄失常,郁而化热;胆性刚强,邪犯及胆,其病变多为火热上灼。当外邪侵犯耳窍,湿热邪毒壅盛传里,犯及肝胆,肝胆湿热,循经搏结于耳窍。内外湿热熏蒸,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肌膜内腐,证见憎寒壮热、耳红肿剧痛、流浓;若湿热偏盛,则脓多色黄;若火毒炽盛,灼蚀耳后完骨,可有耳根红肿痛,甚则穿溃流浓。 .邪犯心经热毒壅盛,久困于里,内犯心经,心火炽热,上侵脑髓,火炼津液,结为痰火,痰火内扰,扰乱心神,证见耳脓增多、疼痛加剧、高热、烦躁、心悸、神昏谵语、昏睡等症。 .肾脏亏损肾藏精,主一身精气,若精气损耗,耳失滋养,功能不健,易为邪毒滞留引起耳病。可出现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则阴精亏损,无以制火,虚火上炎于耳窍;肾阳虚,则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能不足。寒湿停聚,上泛耳窍,均可了现耳聋、耳鸣、眩晕、耳胀、耳痛、流脓等。 心气亦通于耳,心火肾水互为作用,相互制约,若心肾虚损,水火不济,则心肾不交,可致耳聋、耳鸣等。 肝与耳有一定关系,“肝肾同源”,肾精亏损,则肝血亦亏,故肾虚而致的耳病,往往亦兼有肝阴虚损肝阳上充。 .脾虚湿困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耳功能虚弱,邪毒得以滞留。同时脾虚生湿,湿困于脾。阳气不升,湿浊邪毒停聚耳窍而为病。出现耳内流脓或耳部皮肤湿烂,或耳鸣耳聋,眩晕泛恶等症。 若脾肾二虚,邪毒滞留,聚而化火,脾虚生湿,火与湿结,久蒸耳窍,肾主骨,肾虚则骨质易为邪所侵蚀,出现邪毒上犯于脑的重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