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鼓膜穿孔 |
|
鼓膜穿孔 鼓膜也叫耳膜,俗称耳镜子,距外耳道口约2.5厘米~3厘米,位置在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其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是具有弹性的薄膜。 鼓膜虽然很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3层,外层是皮肤,内层为粘膜,其中部由放射形和环状纤维所构成。所以,鼓膜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鼓膜上主的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驰,称为松弛部;而有纤维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 鼓膜外观呈灰白色,有一定光泽,为毛玻璃状,呈半透明。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止于鼓膜的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其中央最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 鼓膜具有集音和扩音作用。在声波冲击鼓膜,鼓膜聚周围振动于中央部,其振动力量增强,经锤骨柄传入,引起听骨链及鼓室内的空气发生振动,再由内耳卵圆窗(前庭窗)激动内外淋巴液变为液波,振动基底膜,使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受到刺激,再冲动听神径传导大脑听中枢,而产生听觉。 鼓膜可保护内耳圆窗膜,使之不受音波过分的干扰而损伤。鼓膜也能保护中耳,如果鼓膜破裂穿孔,细菌容易直接侵入中耳腔内而发生中耳炎。 鼓膜位于外耳道最深部,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受伤的机会不是太多,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容易损伤或穿孔。 直接原因多见于头部受外伤,合并颞骨骨折损伤了鼓膜。有些人有挖耳的习惯,在挖耳时用力过猛,或突然被别人碰撞而穿破了鼓膜。有的小孩出于好奇心,玩弄细长小棒,放于外耳道,也可穿伤鼓膜。在工厂中偶有飞溅的金属屑、矿渣、电焊的火花、高温的液体进入外耳道而损伤鼓膜。也有误滴某些腐蚀剂入耳,如纯枯矾、砒霜、强酸、强碱,腐蚀鼓膜而穿孔。 鼓膜间接的外伤,主要是外界大气压力突然急剧变化,战时多为近距离炮弹、炸弹爆炸的巨大响声和气浪将鼓膜震破。平时打耳光也可击伤鼓膜而穿孔。如中耳腔内气压突然急剧上升,也会发生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如用力擤鼻涕,或向中耳通气过猛时等,致使中耳内气压自内向外猛烈突然冲击鼓膜,可使鼓膜破裂穿孔。 鼓膜穿孔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咽鼓管的方向引起的感染,而且多见于婴幼儿时期。由于婴儿的咽鼓管短而相对粗大,管也较直,鼻分泌物、奶汁等易经咽鼓管流入或呛入中耳而发生急性中耳炎。中耳化脓后,脓液腐蚀鼓膜,造成鼓膜穿孔。 鼓膜外伤破裂穿孔后,可自行愈合。因鼓膜两面都有丰富的由外向内相互吻合的血管,修复能力是很强的。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否则被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和取出外耳道异物、耵聍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物进入耳内,引起感染。 (2)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3)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也可服些消炎药物,以免感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