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活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脏腑肢节的联系、上下表里沟通之通路。二者互相配合以行气血,调阴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经络循行不同的途径,使耳与不同脏腑发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在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耳为肾之外窍,耳的生理功能是由肾所主持,《素问阴阳应肾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篇》又说:“耳者肾之官也”,指出了耳与肾的关系。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正如《灵枢·五阅五使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若肾脏失职,精气亏损,则如《济生·耳门》所说:“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例如临床上所见,头晕、耳鸣,多因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所致。《灵枢·海论篇》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某些耳的疾患,由于外邪所犯,引起肾脏发生病变所致,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凡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往往通过观察耳的色泽形态来诊察肾的病变,在《医学心悟》首卷说:“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可见肾与耳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相互联系。 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缪刺论》指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在《医贯》卷五又有“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又说:“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又谓:“耳属二脏之窍也。”二脏者心与肾也,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这都说明心与耳的生理关系。若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 肝 肝气通于耳,故肝受损,气上逆而冲两耳,多种耳病,常由于肝脏失调所引起。《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又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指出了肝与耳病理变化的关系。 胆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其生理、病理变化,关系非常紧密,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在《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脾 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濡养而健旺,《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说明了脾与耳的病理关系。若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上奉于耳,则耳的功能失常而易为病;若脾受伤,湿困于脾,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以致耳部发生病变。 此外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肺金受邪嗌 燥,耳聋”的记述。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在表的肺经症状。 耳为宗脉之所聚。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 听。”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