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病因及疗法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病因]: (一)局部病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 3.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 (二)全身病因 1.长期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粘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或瘀血。 2.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或C。 3.烟酒过度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 4.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 (三)环境因素:在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
慢性鼻炎包括哪几种鼻病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久之会变成慢性鼻炎,其病变不仅存在鼻粘膜表层,往往会损害到粘膜下层,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慢性鼻炎一般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几种类型。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炎,时轻时重。 白天、热天、运动后鼻塞减轻,夜间、冷天、平卧时鼻塞加重;侧卧时下侧鼻塞加重,上边鼻孔通气好。伴嗅觉减退,头部闷痛,说话时鼻音加重、鼻涕粘稠增多,有时可见粘稠呈半透明状的鼻涕,易流向咽部,出现“多痰”的症状。治疗可采用1.短时间的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滴鼻),时间不宜超过2周;2.鼻特通治疗效果最好,一般3-5次见效,可连用2-4个疗程;3.封闭疗法(下鼻甲注射0.5%-1%普鲁卡因0.5-1ml)。平时注意身体锻炼,避免感冒,戒除烟酒。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表现为鼻塞呈持续性,滴入血管收缩剂后通气也无明显改善。鼻涕粘稠不易擤出,嗅觉明显减退,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治疗采用1.鼻特通治疗最为有效,一般5次左右见效,需用3-5个疗程;2.下鼻甲注射硬化剂,以促进鼻甲缩小便于通气;3.还有冷冻疗法、电灼或手术等。
[分类]: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 病理 粘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尤以下鼻甲海绵状血窦变化最明显。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多。鼻甲粘膜肿胀,但粘膜下组织无明显增生性改变。 临床表现 (一)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①间歇性鼻塞: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②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 (二)多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三)检查: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为鼻粘膜、粘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 病理 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临床表现 (一)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二)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三)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四)检查:①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②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鼻部彩图2,3),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③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图4-2)。 三、慢性干燥性鼻炎 慢性干燥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sicca)一般认为长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致,如长期粉尘的机械性刺激,空气过热、过干的影响等。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慢性鼻炎。 病理 鼻粘膜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致鼻粘膜干燥,但鼻粘膜和鼻甲骨均无萎缩,鼻分泌物也无臭味。 临床表现 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深红色,表面干燥无光,鼻道有丝状分泌物。鼻中隔前下区粘膜常糜烂,可有小片薄痂附着,去之常出血。鼻甲无萎缩,应与萎缩性鼻炎作鉴别。
[分型]:
(1)肺经郁热型 苍耳子15 辛荑花12 黄芩15 菊花15 桑白皮15 桅子8 金银花15 浙贝12 赤芍15 路路通12 枸杞子12 天花粉10 桔梗10
(2)气滞血瘀型 川芎10 红花9 白术12 云苓15 辛荑花10 泽泻15 菊花12 薄荷10 黄苓12 广地龙12 白芷9 桔梗10 鱼脑石12
(3)肺脾虚弱型 桔梗12 辛荑花10 白芷10 苍耳子10 淮山24 广藿香10 白术15 党参15 石菖蒲9 黄芪24 云苓15 薏苡仁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