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有关的听力障碍
咽鼓管功能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的狭窄、长约1.5英寸的管道。鼻咽是腭骨以上、后鼻孔后方的咽腔。
正常中耳腔内充满气体,咽鼓管起平衡中耳腔内外压力的作用。正常咽鼓管在吞咽和打哈欠
时会周期性开放(大约每3分钟一次)。这样就允许空气经过咽鼓管补充已被中耳腔粘膜吸收的气体或平衡因由高度变化所引起的中耳腔内外压力的变化。任何影响咽鼓管周期性开放或关闭的因素都能引起听力损害或其它耳部症状。
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腔负压,鼓膜内陷,成人通常同时伴有耳部不适感、涨满感。也可导致听力轻度下降及耳鸣。在儿童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咽鼓管阻塞时间较长,液体就可能从中耳腔粘膜吸出,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同时也是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偶尔乘坐飞机也可引起耳部疼痛和中耳积液。这是由于咽鼓管不能正常调节中耳腔压力引起,我们称为气压性中耳炎。这种症状一般时间较短,并且通常通过预防是可以避免的。
偶尔,也会有与阻塞相反的问题出现:咽鼓管长期开放,这时称为咽鼓管功能异常开放。这种疾病比分泌性中耳炎少见,而且多见于成人。因为咽鼓管长期开放,患者可听到自己呼吸以及说话的声音。涨满感和阻塞感也常见。虽然咽鼓管功能异常开放非常恼人,但不会引起听力障碍。
咽鼓管问题
航空性中耳炎
有咽鼓管障碍的患者在飞行中可能很难平衡中耳内外压力。
随着飞机的升高,大气压逐渐降低,将导致中耳内压力相对增高。当飞机下降时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大气压升高而中耳内压力相对下降。如果咽鼓管功能不正常,两种情况所导致的中耳压力异常可能会引起患者耳部的不适。飞机下降所引起的耳部不适更为常见。
如果你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如普通感冒、过敏或鼻窦炎时,是不适合乘坐飞机的,以防引发飞行时的中耳问题。假设你有这方面的疾病或有慢性咽鼓管问题而又必须乘坐飞机,执行下列推荐可能对你有帮助。
1.从药店购买如下药品(非处方药):盐酸伪麻黄碱片、0.25%盐酸苯福林喷鼻剂。
2. 起飞前口服盐酸伪麻黄碱片。如果乘坐飞机后出现耳部不适请继续药物治疗24小时。
3. 登机前请使用喷鼻剂。如果飞机起飞时耳部有堵闷感,可以捏住鼻子然后吞咽。这有助于中耳腔内的气体排出。
4. 飞机登陆前45分钟,每5分钟用0.25%盐酸苯福林喷鼻剂喷鼻一次,共3次。咀嚼口香糖刺激吞咽。如果仍有耳闷感,请捏住鼻子,使劲鼓气,让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Valsalva 手法)。
5. 请牢记:如果患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乘坐飞机是不明智的。如果必须乘坐飞机,请不要使用上述提及的Valsalva手法。
如果鼓膜已经置管,就不再需要以上建议。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过敏性鼻炎引起咽鼓管阻塞所致。如果液体中有细菌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没有感染,当咽鼓管再通后,液体会被粘膜吸收或通过咽鼓管排入咽喉部。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或鼻窦炎可导致中耳积液感染。这就会导致常说的感染耳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内液体的感染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如果检查见中耳内压力过大,行鼓膜切开以便于排出脓液和缓解疼痛是必要的。很多情况,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由于咽鼓管长期阻塞引起,或液体过于粘稠而不能被吸收或不能通过咽鼓管排出所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伴有听力下降。也可能伴有复发性耳痛,上感时加重。
幸运的是,即使患有分泌性中耳炎许多年,也可能不会引起中耳结构的持久性破坏。但是,中耳积液的存在容易引起中耳的感染。反复中耳感染会导致中耳结构的破坏。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任何影响咽鼓管周期性开放和关闭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这些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出生时就存在),也可以是由于感染或过敏以及腺样体阻塞咽鼓管所引起。
非成人咽鼓管
小孩咽鼓管的形状和大小与成人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小孩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由于父母的遗传,有些小孩天生咽鼓管较小,所以中耳感染有家族倾向。随着孩子的成熟,咽鼓管通常呈现出成人的形状。
腭裂
腭裂患者也容易患有分泌性中耳炎。这是由于运动腭部的肌肉也是开放咽鼓管的肌肉。而在腭裂患者,这些肌肉往往是不全或畸形的。
感染
中耳内粘膜和咽鼓管粘膜是连续且类似的就像鼻腔、鼻窦和咽喉一样。这些部位的感染导致咽鼓管粘膜肿胀,粘膜肿胀引起咽鼓管阻塞。
变态反应
鼻部和咽喉部的过敏反应可导致粘膜肿胀,这些肿胀可影响到咽鼓管。过敏反应可以是急性的,如枯草热;也可以是慢性的,如多种“鼻窦炎”。
腺样体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在两咽鼓管开口之间和周围的区域。当腺样体肿胀时可能阻塞咽鼓管开口。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用药物治疗,也要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可能包括抗生素、抗组胺药、去充血药以及鼻腔喷鼻剂。如果检查见中耳内压力过大,行鼓膜切开以便于排出脓液和缓解疼痛是必要的。很多情况,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如果需要行鼓膜切开术是必要的,那么往往中耳流脓和血水会一周以上,然后鼓膜愈合,3-4周后听力恢复正常。抗生素治疗,伴有或不伴有鼓膜切开术,通常需要3-4周才能使中耳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其间,会有不同程度的耳闷,爆破声,咔嗒声,听力波动,偶尔也可伴有耳部的刺痛。
有时急性中耳炎的炎症消退了,但中耳腔仍有未被感染的积液,称之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药物治疗
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消退后,患者可能仍有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从鼻腔和鼻窦流出的脓液流到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处引起咽鼓管持久阻塞,这时需要抗生素治疗。
全身因素对儿童抵制感染是至关重要的。某种血液蛋白的缺乏会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以及上感病程加长,这时需要定期地注射丙种球蛋白。
过敏也是分泌性中耳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轻度过敏时,抗组胺药治疗就会有效。更加严重而持久的过敏需要过敏性评估和治疗,包括注射治疗。
同时,我们推荐咽鼓管充气治疗,就是将气体通过鼻子和咽鼓管吹入中耳腔以便于帮助缓解充血和重建中耳通气。吹气可以通过咽鼓管捏鼻鼓气法和中耳吹张法得到实现。咽鼓管捏鼻鼓气法就是捏住鼻子,使劲鼓气,让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的方法。但是,当上感和有鼻涕时禁止用此法。中耳吹张法是通过特殊的注射器放入患耳侧后鼻孔咽鼓管开口处,气囊打气的同时进行吞咽动作来完成。这种方法也使气体进入咽鼓管和中耳腔。同样,当上感时禁止用此法。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目的是重建中耳通气管道,保护听力在正常水平以及防止因反复的感染所致的中耳粘膜和听小骨的破坏。这个包括鼓膜切开,置管,同时腺样体刮除。
鼓膜切开术即是在鼓膜上作切开以便于排出中耳腔的液体。通气管置入切口处防止切口的愈合以及确保中耳通气畅通。通气管暂时代替咽鼓管平衡中耳内外气压的功能。塑胶管通常保持3-9月,这期间咽鼓管的阻塞得到缓解。拔管后,鼓膜愈合;咽鼓管重新恢复平衡中耳内外气压的功能。
很少发生拔管后鼓膜不愈合的,但如果出现,穿孔可以经手术修补。
在成人,鼓膜切开和置管通常在局麻下医生办公室里完成。在小孩,需要全麻。如果腺样体肥大的话,应给予去除。一般拔管后不会再出现中耳通气问题。如果分泌性中耳炎复发,则需要再次置管。在一些难治患者,需要放置另一种更加持久类型的管子,“网孔”通气管。这种通气管较难放置,但放置后不容易自动脱落。在儿童,拔管也可能需要麻醉。有时,通气管拔除后鼓膜形成永久性穿孔,这需要咽鼓管功能正常后再把穿孔修补上。
通气管在位后,除禁止水进入耳道外没有其它活动限制。当淋浴、洗发、游泳时,医生会推荐你佩戴耳塞。
不常见的咽鼓管问题
慢性分泌性乳突炎和特发性血鼓室
慢性分泌性乳突炎和特发性血鼓室是与分泌性中耳炎一样症状的疾病。它们之所以与分泌性中耳炎不同就是因为中耳腔不断有液体形成,或者把通气管排出或者术后不久完全阻塞通气管后排出。持续的液体形成是由于中耳腔和乳突腔粘膜改变所引起。
上述两种情况,需要行乳突手术控制液体分泌,然后再重建正常的中耳结构。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主要发生于成人的疾病,即在成人咽鼓管长期保持开放状态。这种异常会导致许多不适症状:耳部涨满、阻塞感,自听增强,可以听到自己说话和呼吸的声音。但不产生听力障碍。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具体病因经常很难确定。有时是因为消瘦引起。也可发生于怀孕,口服避孕药以及其它激素类药物等。
治疗这种疾病通常比较困难。许多种药物有时可以改善症状。鼓膜切开术和中耳置管经常也是有效的。
腭肌阵挛
腭肌阵挛是指口腔后部腭肌有节律的抽搐,每分钟可达数十次,此病罕见。这种无害性的肌肉挛缩的病因并不清楚。随着咽鼓管的开放和关闭,患者可听到有节奏的咔嗒或噼啪声。镇静药经常可以缓解症状。许多患者不需治疗。
有些患者耳内听到的噼啪声是由附着于中耳听小骨的两块小肌肉同时收缩引起。切断一块或两块肌肉通常可以缓解症状。
在门诊局麻下通过外耳道即可进行手术。几天后患者可重返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