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脏腑经络关系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活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脏腑肢节的联系、上下表里沟通之通路。二者互相配合以行气血,调阴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经络循行不同的途径,使耳与不同脏腑发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在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耳为肾之外窍,耳 的生理功能是由肾所主持,《素问阴阳应肾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篇》又说:“耳者肾之官也”,指出了耳与肾的关系。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正如《灵枢·五阅五使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若肾脏失职,精气亏损,则如《济生·耳门》所说:“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例如临床上所见,头晕、耳鸣,多因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所致。《灵枢·海论篇》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某些耳的疾患,由于外邪所犯,引起肾脏发生病变所致,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凡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往往通过观察耳的色泽形态来诊察肾的病变,在《医学心悟》首卷说:“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可见肾与耳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相互联系。
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缪刺论》指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在《医贯》卷五又有“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又说:“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又谓:“耳属二脏之窍也。”二脏者心与肾也,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这都说明心与耳的生理关系。若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
肝 肝气通于耳,故肝受损,气上逆而冲两耳,多种耳病,常由于肝脏失调所引起。《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又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指出了肝与耳病理变化的关系。 胆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其生理、病理变化,关系非常紧密,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在《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脾 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濡养而健旺,《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说明了脾与耳的病理关系。若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上奉于耳,则耳的功能失常而易为病;若脾受伤,湿困于脾,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以致耳部发生病变。 此外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肺金受邪嗌 燥,耳聋”的记述。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在表的肺经症状。 耳为宗脉之所聚。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 听。”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耳病的中医病理
耳的疾病是由于致病邪毒侵犯,使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发生病理变化而致的。当机体正气旺盛,邪气便不易侵犯而发生病,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才会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在耳病中,致病之外邪多见于风、热、湿邪;脏腑功能失调,多为肝、肾、心、脾等。不同病邪,不同脏腑病变,就产生了不同病理变化和病证,兹归纳分述于下: 1.邪毒外犯 耳为清空之窍,外邪侵犯,易致滞留而为病。所犯外邪,多为风热之邪,常因肝胆二经失健,邪毒得以乘机直犯耳窍,结聚不散,遂致气血凝滞而成病。证见耳痒、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微痛、耳鸣、耳聋等。 2.肝胆湿热 胆经经脉络于肝,胆附于肝,互为表里,二经病变相互影响。肝喜舒畅条达,若疏泄失常,郁而化热;胆性刚强,邪犯及胆,其病变多为火热上灼。当外邪侵犯耳窍,湿热邪毒壅盛传里,犯及肝胆,肝胆湿热,循经搏结于耳窍。内外湿热熏蒸,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肌膜内腐,证见憎寒壮热、耳红肿剧痛、流浓;若湿热偏盛,则脓多色黄;若火毒炽盛,灼蚀耳后完骨,可有耳根红肿痛,甚则穿溃流浓。 3.邪犯心经 热毒壅盛,久困于里,内犯心经,心火炽热,上侵脑髓,火炼津液,结为痰火,痰火内扰,扰乱心神,证见耳脓增多、疼痛加剧、高热、烦躁、心悸、神昏谵语、昏睡等症。 4.肾脏亏损 肾藏精,主一身精气,若精气损耗,耳失滋养,功能不健,易为邪毒滞留引起耳病。可出现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变化,肾阴虚,则阴精亏损,无以制火,虚火上炎于耳窍;肾阳虚,则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能不足。寒湿停聚,上泛耳窍,均可了现耳聋、耳鸣、眩晕、耳胀、耳痛、流脓等。 心气亦通于耳,心火肾水互为作用,相互制约,若心肾虚损,水火不济,则心肾不交,可致耳聋、耳鸣等。 肝与耳有一定关系,“肝肾同源”,肾精亏损,则肝血亦亏,故肾虚而致的耳病,往往亦兼有肝阴虚损肝阳上充。 5.脾虚湿困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耳功能虚弱,邪毒得以滞留。同时脾虚生湿,湿困于脾。阳气不升,湿浊邪毒停聚耳窍而为病。出现耳内流脓或耳部皮肤湿烂,或耳鸣耳聋,眩晕泛恶等症。 若脾肾二虚,邪毒滞留,聚而化火,脾虚生湿,火与湿结,久蒸耳窍,肾主骨,肾虚则骨质易为邪所侵蚀,出现邪毒上犯于脑的重证。
耳病的辨证论治
耳病的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就全身和耳的局部症状结合起来,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 辨耳痛 ⑴耳痛初起,痛势较轻,耳内堵塞感,耳膜微红,听力减退,多属风热,邪尚在表。 ⑵耳病已久,耳 内微痛不适或胀塞感,或兼耳鸣重听,无流脓病史者,多为肝肾不足或脾气虚弱,正不胜邪,邪留耳窍之证。若耳痛轻,有流脓,耳膜穿孔,听力下降,多为脾气虚,兼有湿浊停聚。 ⑶耳内深部疼痛较剧,呈跳痛或钻痛,甚至影响患侧头面部,并有发热,多为肝胆火炽,湿热壅盛酿脓之证。 ⑷耳痛加剧,耳脓骤然增多或减少,头痛剧烈,壮热,呕吐,甚或神昏谵语,此为火毒内攻,邪犯心包之重证。 ⑸耳部疼痛,牵引耳壳或压迫耳屏时疼痛更甚,多为火热邪毒,上攻耳道作肿成脓。 2.辨耳脓 ⑴新病耳脓稠黄,多为肝胆火热上蒸耳窍,灼腐肌膜。黄而量多者,多属湿热熏蒸。脓中夹血者,多为肝经火热,热伤血分。 ⑵久病脓液清稀而量多,或牵丝如胶者,多为脾虚有湿。如脓液清稀而量不多者,多为肾虚,虚火上炎。 ⑶脓液中有豆腐渣样物,带有臭味,多为肾元亏虚,湿热邪毒滞留,蒸灼肌膜,蚀及骨质,属正虚邪实之证。 3.辨耳鸣、耳聋 (1)耳鸣暴发,声音大,听力下降,多为肝胆之火上逆,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 (2)耳鸣渐发,声音细,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亏耗,耳失濡养。 (3)耳鸣如蝉鸣者,多属肝肾或心肾虚损,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如潮声、风声者,多属肝胆热盛,邪气壅阻耳窍之证。 (4)暴聋多以风、热、湿邪壅塞耳窍或有盯聍、异物堵塞;渐聋多以肝、肾、脾等脏腑虚损为主。 (5)年老听力不灵,无流脓史,多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所致。 (6)因耳内流脓而致耳鸣、耳聋者,以脓液的辨证为主。 3.辨眩晕 眩晕的原因很多。耳病眩晕发作时,患者多首先一侧耳鸣或耳聋,继而感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并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⑴眩晕伴有头痛,耳痛胀闷感,口苦咽干,多属肝阳上亢之证。 ⑵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倦怠,多属痰湿壅阻之证。 ⑶经常头晕耳鸣,听力差,遇劳或体位改变突发眩晕,或有心悸少气者,多属气血不足脾气虚损之证。 ⑷时常眩晕,眼前黑花,并有高音调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差,腰疫膝软,属肾精亏损之证。 ⑸眩晕伴有耳流脓,如为新病,多为肝胆火热蒸灼清窍;如为旧病,多为脾肾虚弱、湿邪内困.
中医耳病的常规治疗
耳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骨治、外治、针灸、导引等等。各种治法应从临床辨证的结果,有选择性地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1.内治法 ⑴疏风清热:用于风热之邪侵犯耳窍,或风寒化热而致耳病,证见耳微胀痛,堵塞感,听力减退,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病属初起,邪在肌表,宜用辛凉解表药物,使邪从表解。
⑵泻火解毒:用于邪毒传里,里热壅盛,耳部疼痛较剧,耳膜充血,或有流脓,兼有高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脉数有力等症。宜用寒凉泻火药物,清泻内壅之热,若以肝胆火热为主者,宜清肝泻火。 ⑶利水渗湿:用于湿浊内停,耳部流脓或耳膜后有渗出液之证。 ⑷补肾填精:用于肾精亏损而致耳鸣、耳聋、眩晕、耳闭、脓耳日久等症。若为肾阴亏损,可用味甘微寒的滋阴药物以补肾养阴。若证见肾阳虚衰,耳鸣、耳聋、眩晕、形寒怕冷、腰膝疲软等,应以温补肾阳,散寒通窍。 ⑸散排脓:用于瘀滞有脓之证。若热毒壅盛,瘀滞有脓者,宜散瘀排脓,清热解毒。 ⑹行气通窍::用于邪毒壅阻窍内,出现气血凝滞,耳窍闭塞等证,宜用行气通窍,辛散辟邪的方法。
2.外治法 ⑴清洁法:用于流脓或糜烂的耳病,用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草药,煎水洗涤患处,以清洁外耳或耳道的脓液和痂块。 ⑵滴耳法:用于耳痛、耳内流脓者,可用清热解毒 ,收敛去湿,辟邪止前的药液滴入耳内。 ⑶吹药法:用于脓耳、耳疮等,耳纸筒或喷粉器,将药散少许吹入耳内,以达到清热解毒,收敛干水目的。 ⑷涂敷法:用于耳道、耳壳或其周围红肿流水者,用清热解毒,除湿消肿的药物,涂敷于患部。 3.针灸疗法 针刺可用以治疗很多耳病,如耳眩晕、耳鸣、耳聋等。通过循经取穴,针刺腧穴,促使气血和调,经络通畅,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有体针、耳针、水针及艾灸法等方法,可根据病情分别选用。 4.其他疗法 按摩导引,是病者自行运动,按摩患处,静坐吐纳,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舒畅筋骨,导邪外出的一种治病保健方法。 ⑴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用于治疗耳闭的耳鸣、重听、耳膜内陷等。其法如《保生秘要》说:“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 ⑵耳膜按摩术:用于治疗耳闭、耳膜内陷。其法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 ⑶“鸣天鼓”:用于预防耳聋、耳鸣。是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后枕部,此时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可以多次施行。
|